每日速读!鲁先圣:致敬高考,我的高考故事

2023-06-05 18:36:38 来源:齐鲁壹点

致敬高考,我的高考故事

鲁先圣

又到了每年的高考季,所有的有过高考经历的人,都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参加过高考的洗礼,人生必定有缺憾;而有过高考经历的人,可以说,人生无憾,青春无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常常有故乡的青年朋友说,在我的故乡有一个传说,他们听我中学的同学和老师说,我会背那部有1567页的《现代汉语词典》。我解释说:这话并不准确,我不是会背,再说,词典就是工具书,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死记硬背,也不必要。为什么大家有这样传说?因为当年,我在班里成绩最好,同班的同学都会有不少同学常常问我问题,比如一个生僻字的读音,一个词汇的解释。我想,如果以我的理解告诉同学,一定会不准确,就当面查那个字或词,与同学一起看。并不是班里每个同学都有这部词典,我有,而且因为每天都无数次翻阅,几乎每个页面的空白处,我都做过批注,所以非常熟悉。很多时候,同学问一个词,基本就能顺手准确翻到那个页码,词在那个页码的具体位置也基本清楚。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传说,我会背那部厚厚的词典了。

这部词典,我到现在,一共买过5部。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以后,都买过,因为,一部用了几年,就把一些页码翻烂了,就封存起来,再买一部。

而这都是因为高中三年,要参加高考的缘故。参加高考,知识必须准确全面而扎实,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在很多讲座的时候,我都给我的听众讲这个故事,我告诉大家:如果一个人,参加过高考,有过高中三年那样对知识的全面积累,有过那样扎实的基本功,你的一辈子,不论干什么,就不会再有知识的死角和短板,不会有遇到孩子问问题答不上来的窘迫与尴尬,更会在自己的事业当中,左右逢源,驾轻就熟。

这仅仅是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说,更重要的是,高考的经历,会让一个人养成学习的习惯,养成珍惜时间的素养。我现在讲座很多,大学的讲堂,中小说,企业机构和文化论坛,但是,我讲座从来没有事先准备的课件和讲稿。主办方根据录音整理,发现数万字的讲座,就是一篇严禁的学术论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说理透彻,调理清晰,从无纰漏。我告诉大家,一个有过高考经历的人,所有的知识都已经扎根在自己的脑子里。

高考,给了你知识,更给了你人生的勇气和自信,给了你可以说不的人生底气。

我青年时代在故乡的县级政府机关工作,后来在省里的新闻媒体,几次面临人生的转折与取舍。每当遇到这样的人生关口,我从来没有过瞻前顾后的犹豫,从来没有过患得患失的彷徨,都毫不犹豫地壮士断腕,踏步前行。为什么?因为我有自己的知识自信,有自己的人生期许。事实上,我每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都是自己的浴火重生,都是自己的脱胎换骨,都是人生的一次质的飞跃。

而这一切,我都归功于我的参加过高考的中学经历,是那几年扎扎实实的知识储备,是那几年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拥有知识和能力,并有着坚强人生底气的人。

虽然过去了40多年了,但是,我的高考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1982年的7月6日,母亲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弟弟要去县城的县一中考点参加高考了。那一年,我们村参加高考的共三个人,我考文科,弟弟先灵和同村的另一个同学鲁伟考理科。

我们读书的中学是县二中,学校坐落在距离县城25公里的镇上。尽管那一年我们都接近20岁了,但是我们三个人都还没有去过县城,只是听人说县城在南边,坐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

母亲给我们煮了鸡蛋,冲了鸡蛋茶,准备了三天的干粮。然后我们就各自背了一床被褥,在早6点半准时到达了距离我们村2公里的公社驻地汽车站。汽车站发往县城的客车一天两班,早7点和下午3点。因为下午要认考场,我们还要去一个在旅馆工作的亲戚那里投宿,我们就必须赶上早晨的车。

客车是那种前些年在城市里也常常看到的大通道两节车厢的,开起来以后呼呼作响。我们都是第一次坐这样的车出远门,感觉开得真快。汽车在中间停了很多次,上上下下了不少人,一个多小时以后终于到了县城了。

我们那个亲戚叫侯守顾,他是我们村本家的女婿,在县城的汽车站附近的旅馆工作。那个年代,我们村没有一个人在县城工作,父亲想了很久想起来有这么一个可以攀上的亲戚,前天晚上就去他的岳父家里拜托人家。正巧侯守顾的爱人住在娘家,人家一口答应,让我们下了车就去找他。

侯很客气,但是他说他只能给我们安排一张床,他没有更大的权利。我们很感激,能够在旅馆里住就知足了,好在我们都很瘦小,挤在一张床上勉强还可以躺下。我们下午一路问着去了一中的考场,对照着准考证认好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就在第一次来的县城大街上闲逛。县城并不大,我们没有多久就逛了个遍。大街上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很多,大部分都是从乡下的中学毕业来赶考的。我们三个人边走边看边议论,都在内心里想着即将开始的高考。临来的时候,父亲说,要是你们三个都能够考上大学,咱村里放电影!

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件事情他能够做到。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电,放电影是乡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不管哪个村放电影,附近村里的人都来看,每一场都是人山人海,不论什么影片。

连续三天的高考,我们晚上去那个叫东方红的旅馆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每天一早去考场,吃从家里带的干粮,考试顺利结束了。

还是坐那种公交车,我们一起回到村里。父亲在村口等着我们。我们都感觉考得不错,就这样告诉父亲。我感觉父亲很激动,他说,要是你们真的都考上,咱村就放电影!咱村从解放以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没有一个人吃公家饭。但是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只有百分之五的升学率,考上的概率很小啊。

从考试结束到公布成绩是20天的时间,在这个20天里,我们三个人每天都在一起。我们往往在不自觉中就走到了村口的路上,我们知道,如果考上了,学校会派老师来通知我们,老师就会在这条路上出现。

在7月的最后一天,已经是晚上的9点钟,我们的历史老师王继安骑着自行车从学校来到了我家。他带来了天大的好消息,我和弟弟还有鲁伟都金榜题名!

立刻,我家沸腾了,我们那个胡同沸腾了,我们整个村子沸腾了。父亲赶快杀鸡,母亲在厨房里忙活起来,说什么也要请老师喝酒。老师说,我知道这几个孩子每天都睡不好觉,刚刚知道分数,我就立即赶来了。一整夜,父亲,叔叔,鲁伟的父亲,老师,我们三个,还有我们村里所有的乡亲,都陶醉在无限的喜悦中。

几天以后,父亲和叔叔,还有鲁伟的父亲,去我们学校,把我们的任课老师请到了一家饭店。父亲说,再穷,这顿饭也要请,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好成绩。

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来了我们村,而且,电影队的队长在喇叭里喊:为了祝贺村里三个孩子同时金榜题名,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

连续三天在一个村里放电影,这是何等的荣誉!三天三夜,我们村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

当年,还有一件重要的经历至今难忘。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也是奶奶咽气的日子。

那一天,我与弟弟同时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奶奶最终也没有明白她心目中“大专”的内涵,带着永远不解的迷惑,撒手去了。

我父亲兄弟二人,父亲居长。我是家中老小。弟弟是叔叔家中老大。哥哥比我大一截,自我八岁即从军入伍,一直在部队;叔家的小弟当时还小。因而,奶奶虽然四个孙子,但年龄相近、赶上高考时代的我与大弟,成为奶奶的愿景。

1979年夏,我与弟弟初中毕业。当时高考刚刚恢复不久,对于大学、大专、中专的定义还很模糊,只是知道初中毕业考中专,上了高中考大专。临初中毕业时,一家人商议我们是考中专还继续求学上高中考大专。奶奶问:“是大专好还是中专好?“叔叔说大专好,大专在大城市上。奶奶说大专好还争啥?就考大专。奶奶说话了,大家也就不再争论。爷爷去世得早,奶奶主家多年,父亲与叔叔都听奶奶的,这是多年的规矩。我们兄弟也就按奶奶的意思,全力考离家最近的嘉祥县二中。

一个月后,我和弟弟都接到了二中的录取通知书。奶奶异常高兴,特意吩咐做了好吃的给我们壮行,千叮万嘱我们要考了大专拿来给她看。当时叔叔和父亲还对奶奶说,大专是学校,不能拿来。奶奶问,大专怎么会是学校呢?大家都解释不清了。我与弟弟就笑着说:我们考了给您看,奶奶很宽慰地笑了。

奶奶的身体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健康,但实际上有几种疾病,常常卧床不起。但是,只要到了星期天,奶奶一定要起床的,而且往往一扫几天的病容,满脸生气,眼睛极有光辉,她就坐在床前,等我们归来。那种情不自禁地溢在脸上和眼睛里的渴盼与期望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奶奶的身影,成为我与弟弟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两个本来都爱好文学,十几年共同做着美丽的作家梦,但为了升学更有把握,我们两个商量,我学文科,弟弟考理科,使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因为那个年代,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考上太难了。

三年以后的1982年,我与弟弟进了临战状态,极少回家,负责给我们送干粮的姐姐说,奶奶已经不能起床了,天天念叨着你们两个考大专。我与弟弟星夜回村,奶奶尚能说话,问我们是否考大专了,要我们考了拿回来给她看。奶奶躺在床上,精神憔悴,身体也瘦弱了。我们含泪向奶奶保证,一定考上拿来给奶奶看。

最后高考冲刺的三天结束了,我们回到奶奶身边。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进食已非常困难,住在公社卫生院里,但她念念不忘的是她两个孙子的大专。她吃力地问我们,考完了咋还没有拿来。我们说要等20天。奶奶就平静下来,很安详地入睡了。

奶奶最后的20天,我与弟弟一直在病床前守着。奶奶每天都要问大专拿来没有,以至后来奶奶神智不大清楚,但一俟清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们大专的事。我们知道,这是她难以瞑目的最大心事了。

20天以后的上午,奶奶过早地醒来。她已不能说话,但两只眼睛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两个。而我们的心,此刻也早已提到了喉咙眼上。而就是在这一天,我们得到通知,我们兄弟两个都考上了。

奶奶枯瘦如柴的手,攥着信封角,望着我们,微笑着,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壹点号 鲁先聖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