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化与中国价值

2023-04-28 08:31:44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张国辉 广州市明映文化艺术咨询有限公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流浪地球2》在宏大叙事中探讨了数字科技与人类文明关于操控与毁灭的未来命题,同时将中国式价值观植根其中,传递了责任、奉献、传承、团结的东方文化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外在则是它的工业化程度,国产电影重工业开拓者。本文就由外而内写起,先讲工业化,再说价值观。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从120多年前卢米埃尔兄弟改造了爱迪生的“西洋镜”而创造出电影的那天起,电影就成为技术的产物,20年后电影才被赋予了艺术属性。即便如此,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得益于技术发展为其拓展的展示空间。在今天,从制作环节到观众体验,电影已经成为各类先进技术集合的舞台。电影工业,则是向上开拓电影的发展高度。只有在强大的电影工业支撑和“庇护”下,电影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拥有广袤的生长土壤。

对于电影工业化的了解,最简单、最直观的就是在看完电影之后耐心地把片终字幕看完,它包含了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灯光、道具、美术、化妆、视效、剪辑、绑定、合成、翻译、配音等几百个工种。《流浪地球2》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组建了一支学生团队,名为“电影工业化研究室”,该研究室专门跟组观察记录电影拍摄期间剧组所产生的各类流程问题和错误。拍摄完成后,所有问题排名第一位的,不是高难度的后期特效,不是大规模的道具制作,更不是高身价的明星管理,竟然是午饭安排。午饭这样一件平常到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一部成本十余亿电影的大问题,这只是工业化的一角。甚至这还远远够不上工业化的说法,用编剧龚格尔的话说,这顶多叫工地化。

由庞大的制作团队名单和半米高的产物清单可以看出,电影工业化就是流程标准化和生产规模化。《孙子兵法》中“兵者五事”之法者,就是指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国时期,几次载入史册战役的胜负手都是粮草。一部耗资十几亿元的大片,其内部结构运营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支部队、一场战斗。在《流浪地球2》中,有1189名常驻工作人员,超过22000名群演,3000多个视觉特效,95000余件道具、服装,在这种体量面前,规模管理与统筹规划甚至超过了电影拍摄本身,人力、采购、质量、设备、物流、财务等一系列企业工商管理的科目成为电影拍摄的关键点。电影工业化要做的,就是用标准和体系取而代之,做到规范与透明。

电影工业化中的“工业”,就是表面意思。在规模生产方面,《流浪地球2》的上万件道具、服装,绝不可能DIY。这就需要制造业甚至重工业的生产规模化。《流浪地球2》场景仿佛一场中国制造业和智能产业大秀:电影中的数控机床、3D打印、激光雕刻、无人化生产、液冷技术、AI技术、虚拟拍摄的实际应用以及现实中中国的太空空间站、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飞船、太空望远镜等技术相继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使得《流浪地球2》中的未来与现实相互映照。

电影工业与电影艺术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20世纪20年代德国抽象主义电影,用极简的线条和图形演奏了一曲曲工业交响诗,这是电影最原始的机械美学呈现。直到今天,在强大的科技依托下,电影想象与工业技术的结合在大荧幕乃至虚拟空间中带给观众无限可能。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工业艺术。正是在工业化依托下,《流浪地球2》得以承载充满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故土情结和更加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流浪地球2》由太空电梯危机和引爆月球两部分组成,播放时长约3小时,容量巨大。因为这两部分任意一点单拎出来都可以完整地拍摄一部电影,如今合二为一,如果普通电影的内容是一个汉堡,那《流浪地球2》就是升级版巨无霸。说它巨无霸不仅仅是其“双核”架构,还有三线叙事,分别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故事线、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故事线、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故事线。三条线相互交织构成多维空间叙事,又各自独立成章蕴藏各自味道,这给予编剧和导演巨大的考验。在我看来,展示成果虽离满分有一定差距,但也做到了良好水平,因为要做到合格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先说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故事线,这条线是电影的主线。它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电影本身要表达的基本含义,再就是用来串联另外两条线。其实当这条线以吴京作为主演时,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在视觉效果上,突出武打动作戏以增强冲击力;在情感彩带上,本片的喜剧包袱点也是安插在刘培强这一角色身上;在精神风貌上,刘培强是坚韧勇敢、团结协作、全局观念、家国情怀、信念坚定、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等充满特色的集体主义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刘培强线是本片的“主食”,但并非主角。

本片的主角在图恒宇线,甚至于“图恒宇”这三个字就解释了亮点之处——企图在宇宙中达到永恒。图恒宇为了“拯救”女儿图丫丫,不惜违反法律将丫丫的数字生命卡上传至550W,随即导致了月球偏离轨道引发月球撞地危机。图恒宇这条线引出了关于“数字生命”的讨论。“数字生命”概念非常像今天的元宇宙空间,人类在数字世界中有独立的运营体系,元宇宙世界超脱于现实世界,至少脱离了以碳氢为基础的有机生物,甚至超越无机物,在计算机孕育的虚拟世界中化为复杂精密庞大的数字代码代替碳氢元素以达到某种永恒。

图恒宇所代表的矛盾非常典型,即情感与使命的抉择。图恒宇在剧中是高出刘培强一个层级的数字工程师,刘培强还在被HR刁钻提问的时候,图恒宇已经是高级产品经理了。与刘培强的热血正义相比,图恒宇要复杂很多,甚至是复杂到极端,这就是“在正义里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图恒宇的职业已经证明其具有超高心理素质和计算能力,而图恒宇的父亲角色所占的情感比重无限增强,足以抗衡他的职业性,帮助图恒宇“走火入魔”的,其实就是他的师父马兆。

马兆在剧中是温和、谦逊的形象,而实际上,马兆跟图恒宇一样在数字生命与职业操守间矛盾,为了证实数字生命的合理性,马兆可以说利用了图恒宇对丫丫的思念,将图恒宇的情感杠杆成倍数放大,在半推半就、欲擒故纵中亲手将图恒宇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点在电影中多处表现。马兆多次破例给图恒宇复制丫丫生命的机会,从保存生命数据到使用权限皆如此。在写遗嘱的时候,马兆写的是无穷大符号“∞”,很明显,马兆从内心是支持数字生命研发的,这或许是科学家无关伦理只对真理的执念。但出于对秩序的敬畏,只得暗中怂恿图恒宇去打开数字生命这潘多拉魔盒,最后马兆的牺牲是他最好的归宿:马兆在他遵守的秩序社会中,外在职业得到崇高的升华,而内心始终不敢说出来的对数字生命的坚持以及数字生命对人类的拯救,也是对马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可见电影并没有将“数字生命”放在人类社会的对立面,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但当“人类”被重新定义,一切就将会被改写,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自我更新与迭代中走到今天。

周喆在《流浪地球2》中也承担着释放中国价值观的任务:面对世界性危机,提出中国方案,按照中国标准,体现中国意志,完成全球使命。《流浪地球2》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科幻片类型,而是中国价值观的输出,以科幻的形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愚公移山精神、集体意识、家国大义、故土情怀等一系列中国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宏大叙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2》可以看作“科幻新主流大片”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的坚实一步。

市面上形容《流浪地球2》最多的形容词当属“硬核”。的确,无论是从国产工业化规模、还是人物角色设定以及价值观输出的角度看都当之无愧,但影片也有硬过头的地方,需要收敛圆润些。比如在有的场景中,镜头切换太硬,观众缺少适应时间;再比如直接以字幕倒计时代替叙事的硬手法,可以说是一大特点,可以“零成本”地向观众铺设影片中的宇宙观和时间线,但也大大削弱了悬念和期待感;还有太空危机时,刘培强的硬汉动作戏和情感戏也略有冗余。不过,也正是因为缺陷和不足的存在,《流浪地球3》才更有被期待的价值。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