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放过对于高度自律的执念,以5%的努力改变生活

2023-03-30 06:59:39 来源:LinkedIn

离职的这一个月,按我的原计划应该是会舒服且有条不紊的度过。


(资料图片)

我设想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场身心之旅,比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调理好身体、去呼吸其他城市的新鲜空气、去见一见久未碰面的朋友、看完积压的片单和书单等等,这之后便开始找工作。

但俗话说,flag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所以我的计划也多半落了汤。

不过朋友们依旧在关心我:新工作找的怎样了?五险一金不能断啊!差不多该收心了!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未完成的事情,或许身体和灵魂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工作。

到底要准备到何种程度我不知道,该用多长时间达到预期我更不知道。陷入死循环中的我越想越乱,越乱越慌,越慌越不想动。

当然,我也知道也许就是需要一丁点的改变,就能从思想的牢笼里解脱。

阻碍我们改变的是什么?

上周我看了一本书,是李松蔚老师的《5%的改变》。

封面上的那句:“只要改变5%,生活就有新的可能。”让我下意识认为这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但当我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预判太过武断了。

人类的烦恼实在太相似了,很多生活中重复发生,令我们感到绝望、无解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窥得一线生机。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当代年轻人心理自救指南。

比如要想改变“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就需要知道症结到底在哪里?

1. 光“想”,不“做”。

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都喜欢通过“思考”寻找答案,更安全,更无痛,并且显得更深刻和触及灵魂。

确实,我爸有句揶揄我的话: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躺下一动不动。我们习惯花大量的时间“思考”,但却不付诸行动。这让我们付出了更大的时间成本,错失改变的机会和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做”比“不做”管用,即使行为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甚至可能让问题更糟,但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但这又会带来新的问题——行动很难。

2. 难以行动。

大多数人会把原因归咎为:懒,不够努力,没有自制力,意志力不足。

不过书里的观点却不一样,很多人并不真的“懒”,他们宁肯为了维持一个不舒服的惯性,每天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但他们害怕“新奇”。

这跟神经系统的加工偏好有关,因为改变往往意味着更多不确定和风险,所以我们宁愿把自己困在原地,甘之如饴,迟迟迈不出改变的第一步。

3. 行动难坚持。

通常,我们都会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月初或者其他特别的日子,立下自己本年度、本月的目标,长期或短期,但“撑”个三五日,之后,可能就把它忘到了九霄云外。

这本书在的引言部分就说到:

(成功的干预)某种意义上像在打擂台,对抗一名叫“惯性”的敌人。哪怕是有益的变化,也会激发它强烈的阻抗,这是我们心理系统产生的“排异反应”。生活中一切带来变化的、不熟悉的元素,它都会向外推。

所以无论我们的神经系统还是心理系统,都排斥变化,让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改变也难以实现。而那些对我们自身有损害的行为,反而由于跟它们之间的熟悉度,会被识别为正常的、安全的。

这些都论证了改变之艰难,所以,如何迈出第一步尤为重要。

先试试做好5%

就像打一场突围战一样,怎样越过神经系统铸造的高墙,突破心理系统的严防死守,寻找到击溃“惯性”的突破口,达到最终的变化呢?

在本书的后记中,记录了李松蔚老师跟清华大学的刘丹教授之间的复盘结论:

有效的干预,要“没有异物感”,即这个变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变。我将其理解为不能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系统察觉,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行动。

这就是让我们自己处在熟悉舒适的环境里,做出微小的一点改变,即“扰动”。李松蔚老师将这个改变的数值定为5%,100%的改变固然很好,但往往会导致100%的挫败感。过于完美的目标,也会使我们陷入困境。

所以,行动永远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

“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是连5%也做不到,你只做到了0%。”

书中在与刘丹老师的交谈中,李松蔚老师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令我印象深刻,他说:

“(改变)有点像汽车减速的过程,踩下刹车的一瞬间,车还在往前走,那个瞬间的速度还没变,但是加速度在变。这是一种很隐蔽的变化,第二序的变化,脱离了第一序的惯性。”

我想开车的人和还记得初中物理的人,一定能明白。

通过小小的扰动,打破惯性的加速度,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是“5%的改变”这种干预方式的核心技术。

写在最后

前文说到了我离职后计划的为期一个月的“身心之旅”失败了,到了找工作的时间却陷入焦虑的事情。

目前,我的状态好了很多,很多事情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事实上,读到1/5的时候,我就不再执着于发生即时性的改变了,也不要求事情一定要按原计划进展。比如:

1.不再刻板地要求自己必须8点起,24点睡,可以允许自己保持3点睡,10点30起的状态,慢慢往前倒哪怕5分钟。每天改变一点,现在的状态已经倒到1点30睡了。

2.不执着于去某一个地方玩,换个目的地也可以,迅速给自己订了票,再去做攻略,收拾行李。受启发于“最小行动按钮”的方法,把行动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单快速的动作,对自己宣告启动,后续动作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3.将每天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时间充分放松身心,一半时间准备制作作品集。应对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

4.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做笔记,但往往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很少人会拿起笔来“复盘”。

在李松蔚老师与来访者的问答中,我发现,记录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很多人写下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找到了答案,记录会让我们下意识地梳理逻辑,最后发现新的解题思路。

《5%的改变》这本书结合案例读来通俗易懂,全文没有大道理,只有诚恳克制的建议和具体行动方法参考。

诚挚推荐给可能深陷困境想要改变的朋友们,答案在行动之中,希望你们改变的螺旋尽早开启,或许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关键词:

推荐内容